部首:阝
五行:火
读音: nà,nèi,nā
结构:左右结构
笔画:6
部外笔画:4
横折钩、横、横、撇、横折折折钩/横撇弯钩、竖
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最新 | 308 | 2018年 | 无 | 2014年 | 无 |
2013年 | 352 | 2007年 | 无 | 2006年 | 422 |
1995年 | 458 | 1987年 | 无 | 1982年 | 无 |
明朝 | 无 | 元朝 | 无 | 宋朝 | 无 |
北宋 | 381 |
一、那nā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北京,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尚义、黄骅、围场,山东之平邑、东平、昌乐,山西之太原,内蒙古之乌海,湖北之老河口,云南之陇川、泸水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满族、彝族、土族、佤族、锡伯族、鄂温克、鄂伦春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郑樵据《风俗通》注云:“朝那,东夷也,其后单姓那氏。望出丹阳、天水。”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亦注:“朝那,东夷国名,以国为氏。其后单为那氏。”(按:“朝那”,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引作“胡那”,误。)(2)《姓氏考略》注引《姓谱》云:“《左传》楚武王克权,迁权於那处,因氏。”“权”,周代国名,故城在今湖北当阳县东南;“那处”,古地名,在今湖北荆门境内。此为楚之那氏,出自权国。
3、又据《汉书》注云:“大宛国之破落那氏,改为那氏。”盖取“破落那”之末音谐以汉字“那”而得。“大宛”,古代西域三十六城国之一。
4、又注云:“烧当羌(按:羌族的一支)亦有那氏。”
5、《魏书·官氏志》载有那氏,南迁改氏,“那氏依旧那氏。”
6、或为满族姓氏所改。清代满族姓氏那木都鲁、纳剌乌勒里等皆改单姓“那”。见刘庆华《满族姓氏录》。
7、彝族之那氏,出自“阿勒普”——帝赐之族——实亦以凤为图腾的凤氏族,故或依其汉意而为凤姓,自明代“凤者峨”之子备始,其先祖避乱,行至路中,忽来一队官兵,先祖急让官兵曰:“那!”彝语“那”乃“休息”之意。官兵正欲搜抢先祖,闻“那”音,以为其姓“那”,非凤土司也。官兵乃去,祖人得免难。自是以“那”护祖,因改姓“那”。
8、土族之那姓,则出自“诺贵-孔”,汉意为诺贵人。“诺贵”之意不明,或以为部落名,后或取其首音谐以“那”而为单姓。
8、锡伯族之那氏,则由那拉(按:或作“纳剌”)氏所改,亦取其首音谐以“那”字而改。
9、鄂温克族之那姓,则由“那哈他”、“那妹他”嘎拉所改,皆取其首音谐以“那”而为单姓。
10、鄂伦春族之那姓,出自“那旦”千(氏),汉意为“七个”,以志七张貉皮买了妻子之事,以为氏。后或取其首音谐以“那”而为单姓。注(7)——⑾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西魏有扬州刺史那椿;唐代有那利;明代有那嵩,沅江土官,为知府;清代有那早,任把总。
二、那nà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黑龙江之五大连池、辽宁之昌图、云南之泸水等地有分布。满族、汉族、傣族、傈僳族有此姓。“那”,作为姓氏,当音nā,今音nà者,可视作俗读音变,当作另姓。
三、那nuó
罕见姓氏。《中文大字典》收载,其注云:“姓也,西魏那栖;又,代北有破落那氏,大宛之后,入中国后改为那氏。”一音nā,亦姓;《姓氏词典》音nuò。北魏有那颉;明代有那鉴。
四、那
那姓分布:分布较广,但人数不多。
那姓起源:
1、春秋时楚武王克权(故城在今湖北当阳东南),后迁权于那处(故城在今湖北荆门东南那口),因以为氏,见《姓谱》。
2、朝那(zhūnuó),一作朝郍,东夷国名,其后以国为氏,后改朝那氏为那氏。
3、汉时西域大宛国之破落那氏后改为那氏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。
4、上郡那氏,源出乌桓部。
5、汉时烧当羌有那氏。
6、宋以来云南土司那姓,现归缅甸,属缅甸孟族。
7、明清时云南安南(今文山州马关及麻栗坡)长官司副长官、新现寨(今屏边西北)土舍、武定直隶州暮连乡土舍、元江军民府知府,均姓那,为傣族。其中元江傣族那姓,其先为随明将沐英进云南之汉族,因功封为元江世袭土司,后逐渐同化为傣族。
8、清满洲八旗姓那木都鲁氏、纳喇氏、瑚勒哩氏等均有改姓那氏者。
9、鄂温克族那哈他氏,汉姓为那。
10、土族那贵氏,汉姓为那。
11、锡伯族那拉氏,汉姓为那。
12、黎、彝、蒙古、瑶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那姓名人:
那颉,一作郍颉,东晋末后燕辽西太守。那尚絅,明时四川宜宾人,弘治举人。
郡望:天水、丹阳。
变化:亦作��、��、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