部首:罒
五行:火
读音: luó
结构:上下结构
笔画:8
部外笔画:3
竖、横折、竖、竖、横、撇、横撇/横钩、点
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最新 | 20 | 2018年 | 20 | 2014年 | 18 |
2013年 | 20 | 2007年 | 20 | 2006年 | 22 |
1995年 | 22 | 1987年 | 20 | 1982年 | 29 |
明朝 | 24 | 元朝 | 22 | 宋朝 | 52 |
北宋 | 75 |
一、罗(羅)luó
现行常见姓氏。分布很广: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平邑、龙口,山西之大同,湖北之监利,江西之金溪,四川之峨边、合江,广西之田林,云南之泸水、河口、陇川等地均有。汉、满、鲜、回、壮、傣、侗、苗、瑶、彝、蒙、京、黎、怒、土、白、仫佬、布依、土家、锡伯、拉祜、仡佬、哈尼、锡伯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《广韵》云:“本自颛顼末胤,受封罗国,子孙以为氏。望出豫章、长沙。”郑樵则注云:“(罗国),子爵,熊姓;一曰祝融之后,妘姓。初封宜城,徙枝江,为楚所灭,周末居长沙。”此之罗国,在今湖北宜城西二十里之罗川城,又徙至今湖南平江县南三十里之罗城,最后徙至今湖南长沙。此虽皆以国为氏,然所出有别,或为妘姓;或为熊姓。
2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《魏书·官氏志》云:“后魏破多罗氏、斛瑟罗氏、叱罗氏皆改为罗氏。”
3、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载:“明赐元人姓名阿拉克萨里曰罗秉忠。”
4、唐时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,其后即以“斛瑟罗”为姓,后又改称“罗”。见《辞海》。
5、彝族之罗,为“烈显”(用长筏渡江之家)之分族。
6、锡伯族之“罗”,为托霍罗氏所改,盖取“托霍罗”之末音谐以汉姓“罗”而得。
7、土族之罗姓,源於罗古尔阿寅勒,意为出产油菜籽的村庄,居者以地为单姓,或取“罗古尔阿寅勒”之首音谐以汉姓“罗”而为姓。
8、白族之罗姓,则源於其原始图腾“腊波”,以命氏族(虎氏族),亦以为姓。后或取“腊波”之首音谐以汉字罗、腊、娄而为单姓。注(5)——(8)参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
9、清代满族爱新觉罗氏、罗佳氏、鄂穆绰氏等或改为单姓“罗”。见刘庆华《满族姓氏录》。东汉有罗衍;后魏有罗结,代人,太武初为侍中;五代吴越有罗隐,新城人,诗人;明代有罗贯中,著《三国演义》:当代有罗荣桓、罗瑞卿。
二、罗(羅)
罗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86%,为中国人口最多20个大姓之一,主要在南方,尤以四川、广东、湖南、江西、贵州、湖北等省多此姓,6省罗姓约占全国汉族罗姓人口70%。
罗姓起源:
1、颛顼帝之子祝融之后,妘姓,受封于罗(故城在今湖北宜城西10公里罗川城),后徙枝江,为楚所灭,子孙以国为氏。一说,春秋时罗国与楚国同姓,子爵熊姓,后灭于楚,子孙以国为氏。
2、汉时巴氐七姓有罗氏。
3、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破多罗氏、斛瑟罗氏、叱罗氏等为罗氏。
4、唐时西域曹国人有罗氏,见《北梦琐言》。
5、唐时天竺人有罗氏,见《通鉴》。
6、宋时板楯蛮(为湖南湘西土家族先民)七姓有罗氏。
7、西夏人姓。
8、明时赐元人阿拉克萨姓罗名秉忠。今蒙古族姓。
9、明、清时云南兰州(故治在今云南兰坪县)土知州、土舍均为罗氏,系白族,今白族姓。
10、清满洲人姓,世居沈阳、吉林乌拉等地。又,清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、萨各达氏、罗佳氏、鄂穆绰氏等后均有改姓罗者。今满族姓。
11、土族罗古尔氏,汉姓为罗。
12、彝族姓。又,彝族俄母氏,汉姓为罗。
13、瑶族姓。又,瑶族勒楼氏,汉姓为罗。
14、芒人温糯氏,汉姓为罗。
15、台湾土著、布依、拉祜(
罗姓名人:
罗怀,汉时梁相。
郡望:长沙、豫章、齐郡、襄阳、河东。